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聚焦 > 正文

持续强劲增长背后,菜鸟模式的三个切面

2023-08-11 20:08:00 格隆汇

作者 |格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月10日晚,阿里巴巴发布了最新季报。

从这份启动“1+6+N”组织变革后的首份财报来看,各业务分部中不论是营收,还是经调整EBITA表现,最为亮眼的莫过于菜鸟。

菜鸟继续延续了前几个季度的稳健高增长态势。财报显示,一季度,菜鸟营收达到231.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在六个业务集团中,菜鸟是难得的连续四个季度都实现双位数高增长的业务,菜鸟在阿里的营收占比也在一路提升。

更难得的是,菜鸟还实现了盈利水平同比转正。这个季度菜鸟经调整后的EBITA为8.77亿元人民币,国际物流履约解决方案服务和国内消费者物流服务的经营业绩得到改善,尤其是优质服务和科技创新带来的运营优化,效果非常明显。

如果把这一数据放在整个物流行业大环境来看,也是相当不易。今年以来,行业各方势力持续厮杀,快递“江湖”的鏖战也随着存量竞争的到来,变得更加激烈。在行业如此内卷的当下,可以说,菜鸟表现的足够稳健、坚韧。

不论是作为阿里后续冲击资本市场的三个业务集团之一,还是作为物流业备受关注的头部企业,菜鸟高速增长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模式,都值得我们专门来讲一期。


1

菜鸟崛起背后,是持续的创新能力


在我看来,其实菜鸟是一个蛰伏太久并不容易被理解的存在。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尽管普通大众能看到遍布各地的菜鸟驿站,但对于菜鸟在整个阿里商业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它的业务模式和直面物流市场的竞争力,大部分人都并不得而知。

实际上,回溯一下菜鸟近几年远超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以及菜鸟在阿里总营收比的一路上涨,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菜鸟的崛起。

结合阿里2023财年的年报信息来看,菜鸟的全球物流服务已经覆盖到全世界的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日均处理的跨境和国际包裹超过400万件,仅次于全球三大快递公司,是全球第四大跨境物流服务商。

而在4-6月这个季度,菜鸟在国内和全球化市场,都拿出了超越行业水准的标杆产品—— 在国际,菜鸟为跨境商家推出了“全球五日达”,而在国内的重点城市,菜鸟今年大力发展了“半日达”“次日达”等供应链履约服务。

全球物流网络的不断扩张、国内自营快递的启动、越来越多的行业物流解决方案的提出…… 可以说,不论是业务的覆盖广度还是深度,菜鸟在物流行业都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在我看来,菜鸟能取得当前的成绩,不仅仅是因为它在阿里生态中的位置,更在于它展现的持续创新和服务客户的能力。

近几年,菜鸟在积极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物流发展方面,动作明显加快。不论是从去年开始力推的送货上门,还是今年重点推进的国际快递、国内仓配履约时效、菜鸟驿站自提等一系列物流能力、用户体验的打造,都让菜鸟的市场竞争力上了一个台阶。

回头去看菜鸟的一路发展,弃轻从重、加重产业渗透的菜鸟,不仅重塑了自身的竞争力,让自己在国内有了和顺丰、京东一拼高下的实力,更凭借其强大的电商基因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在供应链领域实现了快速的自适应和效率反超。

当前,在传统快递市场,整个供给端已十分充足,行业规模效应和边际成本不断递减。这让一向以技术见长的菜鸟,反倒找到了新的增量空间。

菜鸟自主研发的物流科技产品和技术,使得产业链与客户生态有机结合,智慧供应链大脑和销量预测等不仅能够为客户提供了应时个性化解决方案,适应商家波峰波谷的高弹性需求,集成式的数字、绿色解决方案也在为越来越多寻求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的企业赋能。

菜鸟成立之时的宏大愿景,又何尝不是一种远见?


2

解剖菜鸟:技术力、产品力和组织力


财务数据之外,如何去判断一家公司的发展前景?

我认为,分析一家公司是否具备行业领先性,基本上可以从技术、产品、组织这三个维度来考量。

首先,是技术力。在菜鸟的发展中,技术是其始终握在手中的一把“紫薇软剑”。这把软剑,胜在轻捷,赢在速度,常常能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014年面市的菜鸟电子面单在业内的影响,自不用说。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领域,菜鸟也都不断有行业领先的产品和应用涌现。据公开资料,截至2022年菜鸟已有66个软件著作权,涵盖WMS自动化、商家数据决策、全球供应链、精准派送等多个业务场景,且已实际应用。

由于其产业互联网的运作模式,这些技术能在最短时间内在菜鸟自身系统及其他行业得以规模化应用。

以RFID(精准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标签芯片为例,从对外公布这项技术,到出货量达成1亿件这个量级,菜鸟只花了不到2年。而随着寄递包装循环利用需求的提升以及自动分拣水平的提高,菜鸟又将其应用到了B2B绿色循环箱上。

在今年4月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全球独角兽榜》中,菜鸟是Top10中唯一的物流公司。众所周知,独角兽企业通常为技术驱动型企业,具有极高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菜鸟能够在全球权威榜单中崭露头角,可见其实力所在。

值得留意的是,2021年菜鸟成立“物流科技事业部”,正式面向市场开放。这意味着,菜鸟专业的设计、硬件、算法、技术、工程等产品和服务,将以“解决方案”的形式对外输出。

一个细节可以看出菜鸟在这方面的进展——在包括猎聘、脉脉等各大招聘平台,菜鸟释放的技术人员和行业BD的数量占到非常大的比重。从招聘的岗位来看,涉及到快消、汽车、制造业等多个行业,也可从侧面看出菜鸟在这些行业的渗透程度。

其次,是产品力。正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任何生意,产品的实力才是关键,产品力必须稳如磐石。

一家产品领先的公司,总是会在客户需求没有被满足的领域不断为客户提供市场上没有的产品,或者是性能远远超过当时市场现存产品的新产品。

早在2019年,菜鸟就在业内首推了“预售极速达”产品,创新型地提前将商品前置到距消费者最近的物流点,通过大促前置预处理组合拳,实现核心城市批量包裹分钟级、小时级、半日级配送,效率极大提升。

到了今年,在国内市场,菜鸟又通过自营仓+自营配、自营仓+申通配的不同组合搭配,形成了包括优选仓配“半日达”、智选仓配“次日达”等在内的精细化的产品矩阵。这一精准的服务分层和产品分层策略,为其在已极度竞争激烈的快递市场上寻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

在国际市场,菜鸟过去两年力推的“5美元10日达”实现了跨境包裹的高性价比、高确定性的送达。这个季度,菜鸟在服务速卖通的过程中,又新推出“全球五日达”产品,从重点国家市场开始实现5个工作日送达,成为国际快递时效的新标杆。

产品需要靠市场来检验。菜鸟自推出“半日达”产品以来,消费者对物流时效的满意度明显提升,而使用过该产品的商家也得到了正向反馈。比如伊利,物流投诉直接下降了30%,老客复购意愿也有较大提升。

最后,是组织力。技术和产品之外,落脚到企业经营,还有关键的组织建设问题。

今年3月,阿里巴巴启动“1+6+N”组织变革,旨在最大限度激发组织活力,释放生产力。从这次财报业绩来看,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阿里旗下的几乎所有分部业务都出现了改善。

而早在几年前,菜鸟就推行了“纵到底、横坚决”的总经理负责制变革,每个业务总经理成为经营和业务的一号位。在阿里分拆的6个业务集团里,菜鸟也率先探索了既有阿里特色,也有菜鸟属性的组织文化——“阿里味、菜鸟劲”。这些都在后来被证明是先探索了一步。

这个季度,菜鸟在需求复杂、快速变化的供应链领域,不仅能凭借灵活的组织体系,将科技、绿色和供应链不同业务团队能力进行整合,输出整体性的解决方案,集中力量办大事;还能将菜鸟自身仓配业务,和外部比如申通的配送力量进行灵活搭配,提升服务客户的能力。

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下,菜鸟的业务得以快速发展,也为员工提供更多共同成长的机会,员工能明确企业成长跟自己的关系,这种文化氛围也为员工提供了积极的工作环境。


3

价值之争:归根到底是能力迭代


前二十年,物流企业可能凭借人口红利,赚得第一桶金,随后逐渐进化到资源、网络的竞争。那在如今的时代,拼的是什么?我认为,是满足商家多元需求的能力,也是满足消费者体验迭代的能力。

在这背后,一定是一家企业技术、产品和服务能力的迭代在做支撑。复盘菜鸟的成长轨迹以及经营方法论,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菜鸟展现出独具竞争力的技术、产品和组织能力,而且这些能力的不断迭代,最终将体现在用户体验的提升上。

从最直接影响消费者体验的末端服务来看。从2021年开始,菜鸟就在举各个业务团队之力,集中解决“送货上门”的难题。这些业务团队不仅是菜鸟驿站,还包括菜鸟自营配送乃至申通。

这个季度,菜鸟驿站又开始从取件场景入手,围绕“1分钟极速取、24点前自助取”这个服务标准,通过各种手段持续提升消费者体验——先是在全国60多个城市试点“夜间取件”,方便上班族等人群需求;再全量上线“闲忙状态”功能、铺设“自助查”设备和服务,提升自取、自查包裹的效率。

这些举措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也进一步增强了菜鸟在最后一公里配送领域的竞争实力,

在我看来,菜鸟的持续增长不仅是行业变革方向的佐证,更是菜鸟模式先进性的重要体现。物流市场未来不论如何变化,那些拥有技术创新、产品优势和高效组织能力的企业,将持续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领域中保持领先地位。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已经到底了

全部评论 机会情报 全球首个!商用核电小堆“玲龙之心”吊装成功 特斯拉展示移动超级充电桩 券商称2023年将成国产快充车型元年 降准预期进一步升温 机构预计最快或在三季度落地 降低高价股交易成本,沪深交易所出手!活跃资本市场,券商如何选股? 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在重庆高新区试跑 智能驾驶发展路线明确 AI驱动阿里云重回增长 这些上市公司与阿里云均有合作 国内硅料市场价格实现四连涨 光伏主产业链价格将完成探底、企稳? SPD提升医药信息化 医药反腐背景下备受关注 民爆产业强制性国标征求意见 电子雷管替代将延续 口禁令叠加千旱减产 国际大米市场面临持续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