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走上台阶给同学递话筒,今天下午杭州这所学校里掌声不断 焦点资讯
能与院士、科学家面对面,并且还能向他们提问,这样的机会属实让人羡慕。
(相关资料图)
4月21日下午,杭州钱学森学校的报告厅里传出阵阵掌声——这是浙江省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暨科学家故事进校园启动仪式现场。第一场宣讲活动邀请的嘉宾就超有分量:一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杨文采;另一位是有大洋深潜与南极科考经历的第一位中国女科学家唐立梅。
在互动提问环节,面对两位科学界的重量级大咖,台下这群十三四岁的青少年抢着举手提问。80岁的杨院士甚至走上台阶,热心地给小同学们递上话筒。
热烈的互动交流中,是科学的种子在萌芽。
两位科学家分享成长故事
在教育“双减”的背景下,该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上,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浙江省科协在中国科协指导下,会同杭州市科协举办浙江省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暨科学家故事进校园活动,首批已有33位宣讲成员加入。4月21日下午,活动正式在杭州钱学森学校启动,第一场宣讲如期举行。
在首场科学家故事分享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杨文才讲述了个人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他希望同学们在青少年时期就能树立爱国奉献的远大理想,种下科学种子,学规律、用规律、找规律,学好本领,在祖国伟大现代化失业中燃烧能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大洋深潜与南极科考经历的第一位中国女科学家唐立梅,与同学们分享了个人科研成长经历,从高考、考研的一次次失利中,她坚持梦想,完成从南海到南极的探索。通过她的讲述,台下的同学们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美妙,也向大家传递了科学家们克服艰苦环境,为人类命运前途勇敢探索攀登的科研精神。
两代人围绕科学,碰撞出激烈火花
在互动环节,踊跃举手提问的同学们,将气氛拉到了高潮。
有同学激动地跑到台前,与杨文采院士面对面交流;为了照顾后排举手的同学,80岁的杨院士走上台阶,贴心地将话筒递了上去。
两代人之间,围绕着科学,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为什么您会坚持看地质学的杂志?”
“专业技术期刊太难懂,启蒙性质的读物又过于幼稚,该怎么选择?”
同学的提问,杨院士结合自身经历耐心解答。
“牛顿说,他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你要知道巨人是怎么想的,就要看他们最新发表的论文,通过不断阅读专业期刊,在科研实践时,就能想出比他们更高明的方法。”杨文采院士说,自己翻看外国期刊时,也曾遇到看不懂的论文,疑问在他脑海中保留了十年之久,“后来出国读博士时,带着问题在数学系和计算机系听了两门泛函分析课,搞懂了原理,才解开了疑惑。”杨院士鼓励同学们要多看、多想,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
而蛟龙号首位大洋深潜女科学家,同时兼具大洋深潜与南极科考经历的第一位中国女科学家——唐立梅的经历,鼓舞了在场的很多女同学。她们关心,女性身份会不会为她的科研经历带来烦恼或者阻碍。
“个体差异大于性别差异,每个行业都有优秀的男人和女人,跟性别没有太大关系,强大才是硬道理。”唐立梅鼓励女同学,从生命产生、进化的漫长过程来看,首先要做到强大,再者要利他,“在自然界中,一只老虎不会因为你是母羚羊而不吃你,而像安康鱼,雄性只有雌性六分之一大,它们只想找到一个雌性安康鱼,然后依附在身上。”
当天活动现场,杭州市科协领导授予钱学森学校“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铭牌,中国科技出版社向学校赠送共100套720本科学家精神读物,希望同学们能在故事分享、书香浸润中感悟传承科学家精神。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