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推动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变革_环球关注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韩国近年来开始规划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未来社会。就基础教育领域而言,韩国未来基础教育的整体建设方案已逐渐清晰,形成了以未来课程、未来教师、未来学校和未来教育安全网为抓手的变革布局。
【资料图】
适应新技术新需求的未来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基础。为了适应未来社会,韩国积极主动布局课程领域的变革。
研制新版国家课程。自1954年实施国家课程之后,为了适应教育领域的内部需求与外部变化,韩国政府每5至10年都会修订一次国家课程方案。当前正在实施的是2015年版国家课程。2020年,韩国政府开始计划开发适应未来教育变革的新版国家课程。新版国家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包容性和创造力的未来社会领导者,帮助学生提高应对未来社会变化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教育和国际教育、数字化时代的数字知识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以及面向碳中和社会的生态转型教育等。
新版国家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不仅吸纳了专家的意见,还凝聚了社会公众的共识,加深了社会公众对未来教育的理解。新版国家课程草案已于2022年8月推出,2024年将率先在小学阶段实施,2025年将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实施。
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韩国政府在2019年就宣布推出“人工智能国家战略”,2021年又制定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内容标准》。该标准建议,中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需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解人工智能”,如人工智能与社会、人工智能与人等;二是“人工智能的原理与应用”,如数据、认知、分类、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三是“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如人工智能社会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等。
具体而言,小学阶段开设名为“人工智能教育”的专门课程,主要通过游戏和教育工具让学生体验人工智能的功能和原理,并探索日常生活中人工智能的应用案例。而在初中阶段,“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的目标是理解数据作为人工智能发展驱动力的价值。在高中阶段,“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培育学生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社会的态度,发展学生基于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和原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高阶人工智能”课程则是“人工智能基础”的后续高阶课程,希望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工智能的相关概念和算法。“人工智能数学”课程目标则是让学生理解数学在人工智能中的价值和应用,并发展学生钻研数学的能力。
职业规划导向的高中课程。在韩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中,小学是职业意识阶段,初中是职业探索阶段,高中是职业规划阶段,大学是职业决定阶段。为了变革强调竞争、升入精英大学的传统高中教育,韩国近年来开始转向提供以学生为中心、支持学生个人成长的高中教育,具体实施路径是面向高中生提供更加匹配他们才能与未来职业规划的各种课程机会。
2020年,韩国政府开始试点推出高中学分制度,高中生可以选择与他们个人能力和职业规划相匹配的课程,当完成课程时,他们会收获相应的学分。对于那些一所高中很难开设的课程,邻近的高中会合作提供联合课程,以确保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课程选择。此外,为了打破空间的限制,韩国政府还建立了一个网络平台,提供实时互动的在线课程,以便农村等地区小型学校的学生能够通过线上的方式学习他们感兴趣的课程。高中学分制度最初在部分职业高中试点实施,普通高中从2022年开始分阶段实施,预计2025年全面实施。
持续学习不断升级的未来教师
教师既是未来教育变革的推动者,也是未来教育实践的实施者。目前,韩国正在从职前和职后两大环节变革教师培训体系,以打造优质充足的未来教师队伍。
强调综合能力的职前教师培养体系。为了与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保持一致,韩国政府正在设计升级版的职前教师培养体系,以全面提高未来教师的适应能力和多学科教学能力。
由于疫情,教师的数字化能力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为了重点培养职前教师的数字化能力,2020年,韩国政府投资33亿韩元在实施职前教师培养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建立了10个未来教育中心,2021年又增建18个。未来教育中心拥有配备齐全的在线教育基础设施如在线课堂实验室等,以便职前教师更好地发展数字化知识和技能。
终身学习理念下的在职教师发展体系。韩国政府也在完善在职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以更好地发展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的能力。目前,该体系主要包含三个关键组成部分:一是职业培训,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如初始阶段、发展阶段、高级阶段和成熟阶段,全体教师都需要参加线上、线下或混合形式的职业培训课程,以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与技能;二是资格培训,主要为那些想要晋升为教师主管、副校长和校长的教师提供培训;三是特殊培训,学校每年都会基于学生、家长的评价以及教师之间的互相评价,对教师的能力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政府提供的各种特殊培训机会,如学术休假、攻读学位、海外学习等相挂钩,以满足教师个人的特殊发展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增强在职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能力,2020年9月,韩国政府启动了“人工智能融合教育能力提升支持计划”,每年选拔1000名在职教师参加三年制人工智能教育硕士学位项目,并资助50%的学费。这一项目旨在提升教师对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课堂设计以及将人工智能与其他知识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方法等的理解,帮助他们转型成为专门从事人工智能融合教育的教师。该计划2025年时会将选拔规模扩大到5000名在职教师。
绿色智慧灵活创新的未来学校
学校是教育活动的主阵地,未来学校不仅是教育迈向未来的跳板,也为学生、教师、家长和社区提供共同成长的机会。
智慧环保的学校建筑。为了创建面向未来、生态友好的学校环境,2021年2月,韩国政府启动了“绿色智慧未来学校计划”。该计划的第一阶段主要实施学校改造,预计1400所学校中2835栋楼龄超过40年的学校建筑将被改建成新的智慧环保建筑,并将每年减少19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该计划将于2026年启动第二阶段,最终目标是创建一个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各种学习体验且低碳环保的学校环境。
创新灵活的学校空间。2021年,韩国政府启动了“学校空间创新计划”,旨在深入变革学校教与学的环境。韩国教育部与地方教育办公室、学校、专家团队合作,基于以下思路重新打造学校空间:一是创新空间设计,将当前高效统一的学校空间设计成灵活、能够发展学生创造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学校空间;二是平衡空间功能,将当前仅以学习为功能取向的学校空间改造成平衡学习、玩耍与休息的学校空间;三是转变空间设计视角,将以建设者为中心转变为更加关注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内的学校空间使用者的体验。这一计划的实施有助于学校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课程教与学,并通过平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为未来教育提供适宜的空间。
织密公平普惠的未来教育安全网
未来教育需要一系列保障措施,即严密的教育安全网。韩国将以人为本和公平作为未来教育安全网的建设基调,以确保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确保全体学生达到基础水平以上的学业成绩。近年来,韩国政府采取多种举措,确保所有学生取得基础水平以上的学业成绩。为了有效缩小由疫情导致的学生学业成绩差距,韩国政府进一步整合这些举措并使之系统化。一是课堂上的支持,即课堂上安排两名额外的辅导教师对基础水平以下的学生进行专门辅导。92所试点学校已经开始实施这一举措。二是学校内的支持,即校内组建一支专家团队,为基础水平以下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服务。5193所入选“梦想学校”项目的学校正在提供这项服务。三是学校外的支持,即成立校外专业的“学习诊所”,为那些在校无法解决学业困难的学生提供强化支持。当前总共有140个“学习诊所”在运营。
此外,2020年,韩国政府出台了《基础学业成绩诊断与干预制度》,以诊断学生学业成绩不佳的原因,并为学生提供应该如何取得学业进步的指导。与该制度相配套,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也会被派遣到学校,提供进一步的帮助。2021年4月,韩国政府还创建了国家基础教育支持中心,期望通过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与学校的联系和合作,为学业成绩不佳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业提升支持。
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学习。低收入家庭学生、多元文化背景学生、边远地区学生等弱势学生群体的学习问题,一直以来受到韩国政府的关注。疫情以来,为了支持残障学生,韩国政府专门建立了“残障学生在线教室平台”“残障学生远程学习基础设施项目”,以支持课程开发和更多以体验为重点的学习活动。
2020年8月,韩国政府制定辍学预防计划,通过个性化的学习支持项目来帮助有辍学危机的学生或者已经辍学的学生。例如,为有辍学危机的学生设置一个长达7周的辍学延迟期,以便他们可以做出关于未来人生道路的明智决策。在这期间,学生可以获得连续的指导,并有机会参加个性化的学习项目,包括职业体验、艺术、体育和文化活动。如果学生最终决定辍学,其信息将被分享至学校、地方教育办公室和社区青年支持中心,后者会帮助他们继续完成辍学后的校外终身学习。
免收所有类型高中的费用。高中教育在韩国不是强制性的义务教育,但仍有99.7%的初中毕业生选择升入高中。为了提升高中教育的公共属性、减轻学生及其家庭的负担,韩国政府推出免费高中教育政策。该政策计划到2025年取消所有类型高中的学业费用,包括职业高中。
综上可见,后疫情时代韩国未来基础教育的建设方案方向明确、内容细致、可操作性强,是韩国政府多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的智慧结晶。为了确保上述建设方案有效落实,2021年6月,韩国教育部专门成立了未来教育部门,并承诺通过上述建设方案,重点达成如下未来教育成就:第一,到2027年,全体公民都具备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知识与能力,能够适应新的数字化社会;培养出100万名数字化人才,以进一步提升国家竞争力。第二,使教育更加公平,能够支持全体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第三,教育的公共属性得到提升,政府将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有效减轻家庭的负担。
(作者时晨晨 尤铮单位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